“我想告诉战友,他们没有白牺牲”
湖南益阳马迹塘镇,沂溪河边。一棵枫树巍然矗立在绵长的河堤上,泛着褐色的皲老树皮刚如青铜,叶片在风中飒飒地摇摆。
枫树下,几只红色的残烛上裹着蜡泪。仔细一嗅,刘炳贤仿佛还能感受到空气中残存的悲伤情绪。
来了,终于来了。今年9月30日,当年参加过战役的49军147师440团老战士谢恩华,带着家人和战友,从广西来到湖南益阳马迹塘,寻访当年的战斗足迹,祭奠曾经共同浴血奋战的战友。
站在枫树前,谢恩华沉默肃立。大枫树树干上依稀可见的弹痕,默默诉说着当年在这里发生过的那场战斗。
“我想告诉战友,他们没有白牺牲。”谢恩华老人对刘炳贤说。
大枫树旁的纪念碑带我们回顾了那场鲜为人知的战斗:1949年8月4日,企图借路马迹塘溃逃的国民党军,已先期占领当地所有山头,阻挠我军前进。为了突破封锁,440团3营7连一个机枪班,利用大枫树作掩护,展开殊死搏斗,连续击退敌军6次冲锋后,全班12名东北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战后,他们被就近安葬在这棵大枫树下。后来,马迹塘的百姓们尊称他们为“英雄班”。
当年参加掩埋牺牲解放军战士遗体的肖次生老人对这段往事记忆犹新:“真的太惨了,他们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没有留下名字,却留下了不朽的功勋。在那残酷的一天,经过近10个小时的激战后,这12名战士用鲜血浸透了大枫树旁的沂溪河,也誓死守住了自己的阵地。
他们的拼死战斗为后方部队的到来赢得了时间。“他们坚持到了支援部队到来的那一刻”,当子弹已经打光,敌人步步紧逼时,嘹亮的冲锋号吹响了,连长率领支援的战友,把这个阵地牢牢掌握在我军手里。
“作为衡宝战役的前哨站,马迹塘战役打破了国民党西逃的计划,为湖南和平解放做出了贡献。”刘炳贤老兵告诉记者,“如果没有这12名战士的拼死坚守,我们不会这么快取胜。”
1949年8月6日,北平新华社广播电台播出新闻:“华中前线6日消息,人民解放军三日攻占长沙东南军事要镇株洲,同时解放洞庭南北的益阳、沅江和华容等县城。”
72年过去,这棵大枫树下,曾经战火纷飞的地方变成了宁静广远的村落田园,炊烟缭绕,鸡犬相闻。大枫树旁,孩子们嬉笑打闹,天真快乐地玩耍。
不远处,一家名叫“枫树湾”的超市前人来人往。当地人将超市命名“枫树湾”,是因为他们会永远记得,在72年前,有12位东北籍英雄远离家乡,在马迹塘的土地上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为后辈们建设了一个最温暖的“港湾”;他们会永远记得,这些从东北远道而来的战士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共和国的晨曦。
今天的孩子们有多不理解,他们就有多幸福
“妈妈,解放军叔叔在山上打仗,中午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叫一份外卖呀?”仰起头,一双大眼睛天真不解地望着母亲,认真地渴求答案。
“因为当时没有外卖,粮食不够吃,不能像现在这样想吃什么都有。”母亲试图用小朋友能听懂的方式讲述,可小朋友眼里还是写满了疑惑。
马迹塘战史陈列馆。任宝源摄
这一幕,让刘炳贤印象深刻。今年4月,当他站在马迹塘战史陈列馆里,像往常一样给参观者讲述当年发生的战役时,这个“10后”小朋友的疑问让在场的人们忍俊不禁。
小朋友口中的那场战斗是整个马迹塘战役中最激烈的搏杀之一——伍家仑战斗。
1949年8月4日凌晨4点到下午5点,441团在马迹塘伍家仑一带和国民党军展开了殊死搏斗。解放军英勇顽强,浴血奋战13小时,赢得了胜利。
“每一个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想问题的方式当然也不会相同。小朋友们无法想象,在当年那么残酷的环境下人也能生存,是因为今天他们这一代孩子,真的很幸福。”说着,刘炳贤向在场的参观者讲起了“半袋干粮”的故事。
72年前,这场战役中,刘炳贤的父亲刘汉林给解放军带路。刚登上山顶,一发炮弹突然落在刘汉林身边,连长的通信员一把将他摁倒,用身体掩护了他。刘汉林得救了,这位战士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这片热土上。当刘汉林完成任务返回时,连长顺手解下身上的半袋30斤蚕豆,挂在刘汉林身上,对他说:“带回去吧,给孩子老人充饥。”
此时恰值8月,正是庄稼青黄不接的时候。这30斤重的蚕豆,重要性不言而喻。小时候,刘汉林常常给年幼的刘炳贤讲述这半袋蚕豆的故事。此刻,他又将这个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不只食物,在当时,和国民党军比起来,在其他物质保障方面,我们也差得太多了。”刘炳贤接着说。
当年给解放军带路的刘郑才老人回忆,战斗结束后,有些老百姓会去战场捡铜质的子弹壳卖钱。“捡来捡去,对比就出来了:解放军的子弹太少了,在国民党军那边的山头,经常能挖到一坑一坑的子弹壳,两个小时就能捡一筐。”刘郑才老人说。
原来,为了节约子弹,马迹塘战役中,解放军战士都是等到与国民党军相距50米左右才开枪,国民党军则是在相距很远时就开始射击了。
“解放军就是这样,带着对比悬殊的弹药,穿着清洗得近乎发白的军装,拼死打赢了这场战役。”刘炳贤说。
在今年国庆热映的电影《长津湖》中,志愿军战士们用冻土豆果腹,那少得可怜的冻土豆被他们视若珍宝。一名观众看到后,自己回家试验,从冰箱拿出土豆,放进嘴里,她边吃边流泪。
如果不是出于好奇,这一代的孩子们再也不必吃冻土豆,再也不用忍饥挨饿,不用经历那个年代所受的苦。
没有人愿意回到那个年代,我们也不应该回到那个年代,我们需要的,是永远不要忘记。孩子们有多少不解,就有多么幸福。“如今的孩子们不理解当年的生活,是因为那样的苦日子距离他们已经很远很远了。”刘炳贤说。
面向英烈纪念碑,桃花江小学二年级学生汪杨钰庄严敬礼。任宝源摄
10月4日,记者一行来到伍家仑战斗遗址时,恰好与一对父女偶遇。父亲专程带着读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前来祭拜英烈。面对眼前的英烈纪念碑,小朋友庄严敬礼。
望着认真敬礼的小朋友和她胸前扬起的“红旗一角”,刘炳贤觉得自己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想让当年牺牲在这里的战士,都有一个远方的家”
刘炳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些沉睡在马迹塘的阵亡战士,鲜有墓碑,能知道名字的只有很少几个。时间久了,健在的战役目击者越来越少,资料上也只有几笔简单的记录,英雄们的事迹渐渐消逝在口耳相传的民间记忆中。
在桃江县史志资料记载的300余名烈士里,刚开始,刘炳贤只了解到崔强和仇万顺两名烈士。其他名字,一概不知。
今年,是刘炳贤寻找烈士的第7年,7年过去,他又找到了19个人的名字。
找到这19个人的名字也是艰难的。
刘炳贤所有的工具,就是一部旧手机、一台儿子淘汰的电脑和几本棕色硬皮笔记本。他拿着笔记本,一遍遍地跑去拜访村里七八十岁的老人。递上根烟,拿出小本,询问老人家见过什么人,怎么牺牲的,埋在什么地方,然后把这些“东说一句,西说一句”的话都记录下来,回家整理归纳,再对每一句话、每一个人名认真加以辨析。
他至今记得找到第一个烈士名字时的艰难与喜悦。第一次寻找,他兜了好大一个圈子,最后是靠在东北的战友帮了忙——
2014年,刘炳贤从战友那里得到一本《吉林省解放战争烈士名录》,书里记录了几个人,后面标注着他们是在马迹塘战役中牺牲的。按照上面的地址,刘炳贤来到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去了烈士家,发现了一本烈士证书。
证书上赫然写着:“狄连举,1949年8月在湖南益阳牺牲。”刘炳贤告诉记者,当年这个时间段,在湖南益阳只有马迹塘发生过战役,所以基本上就确定了这个人的烈士身份。
狄连举牺牲的时候只有20出头,还未成家。他的家人就是他的兄弟姐妹。
刘炳贤寻找烈士亲人完全是自费的,所有费用全靠自己的退休金。为了节省经费,他吃泡面、住便宜的宾馆,但该花钱的地方,他从来不省着。
刘炳贤一遍遍地跑县城、跑省城,去图书馆查资料。每当找到烈士名字时,刘炳贤觉得自己的一切付出都值得了。他感动于那一个个瞬间——
今年清明节,时任49军147师440团2营4连指导员翟忠仁的儿子翟毅来史馆参观。凝视展板,他突然在一张合影上看到了父亲年轻时的样子。
“大家快来看,这是我爸爸!”翟毅大声欢呼着,让陈列馆里的其他参观者都过来看,恨不得把“那是他的父亲”告诉全世界。
那一刻,64岁的翟毅眼含热泪,开心得像个孩子。
时任440团2营4连连长张琦也曾在这片土地上战斗过。如今,他的女儿张小军几乎每年都要来史馆一次。驻足在史馆里父亲的展板前,她从袋子里拿出多张父亲的照片,面向刘炳贤:“这些照片还是放在这里吧,更有意义。”
72年前,刘炳贤的父亲刘汉林,将在伍家仑战斗中牺牲的3名烈士埋在了如今史馆对面的杉树林里。如今,每年清明节,刘炳贤都会来到这片杉树林,除掉无名烈士坟头上的杂草,给他们扫墓。
“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我想让当年牺牲在这里的战士,都有一个远方的家。”刘炳贤指着距离史馆不远的烈士纪念塔,“在马迹塘,还有很多不知道的地方,土地下面埋藏着烈士。希望更多无名烈士,能安葬在烈士纪念塔里。”
刘炳贤叔叔家的老屋旁,还有几名烈士埋在山坡上的一棵松柏下。50年前,镇里修建供销社,人们把从菜地里挖出的6个装有烈士遗骸的瓦罐,移动到这棵松柏下。
刘炳贤告诉记者,将这9名烈士的遗骸迁到烈士纪念塔,是他眼前最大的愿望。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今日服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40 联系邮箱:5 85 59 73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