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清晨,眼前仍是那片熟悉的黑暗。裹起厚厚的棉外套,背上笛子和大鼓,拿起拐杖摸索着出了门。细碎的雪花飘落脸颊,从迈出家门的第一步到最近的公交站点,要走2600步,对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孙耿街道于家村村民张善学来说,这段行程充满期待与温暖。因为,他又要去往那个熟悉的公交站房了。
(资料图片)
61岁的张善学双目失明,是一位民间艺人。10多年来,他几乎每天都要“进城表演”,唯一的出行方式是乘坐公交车。
从黄河北到黄河南的这一路,记录着老人出行的物理距离,也是一段段暖心故事的刻度尺。
先锋档案
帮双目失明的“张叔”平安出行,这件事,济南公交集团北部公司二队以党员为骨干的驾驶员队伍,一做就是十多年。
其间,经历过人员更替,经历过线路优化。张善学从需要步行10公里到公交站牌,变成了如今的2600步。
不变的,是接续不断的爱心帮扶。
最熟悉的陌生人
那年傍晚,暴雨。张善学错过了末班车,站在车亭下,来回踱步。
黑暗的世界里,四处都是瓢泼大雨的声响,张善学回忆起失明后无数个这样的为难瞬间。
“张叔,张叔,张叔!”
一声声呼唤由远到近,越来越清晰……张善学第一时间辨识了说话的人,济南公交集团北部公司二队女驾驶员刘京会。送完乘客收车返程的刘京会看到张善学,赶紧停下,将他扶上车,一起回到站房。
“那时还是优化线路之前,张叔到原89路终点站下车后,还要走10公里才能到。当时下着雨,我和老公开私家车把他送回了家。”记者辗转联系上了这名女驾驶员。她说:“张叔好强了一辈子,不愿意麻烦人。”
这样的帮扶,不是一时间,也不是一个人。采访中,张善学一直在强调,“十多年里,早已把车队的驾驶员当成了家人!”
车队党支部成员、五星级驾驶员周训廷,张善学口中的“老周”。“人多时,让人给我让座,下车时把我扶下车。”
已经调离这班公交线路的驾驶员王德利,张善学口中的“老王”,空闲时特意驱车十几公里去张善学家里“串亲戚”。“他们好久没见我,心里挂念,经常来家里看看。”张善学说。
车队党支部副书记赵正曜,张善学一握手就知道“这是赵书记”,“逢年过节,他们会来家里坐坐,给我扫扫院子、做做饭。”
用张善学的话说,因为没有亲眼见过他们的样子,长相是陌生的。但这份发自内心的熟悉,就在每一次他们喊出那句“张叔”时……
掉了色的按键记着谁?
“我也记不清那是不是一个黑夜了。”相依为命的母亲和弟弟相隔35天离世,张善学说,“总之,那段时间,自己的世界好像更暗了。”
就在那时,电话铃响了,是车队党支部成员、五星级驾驶员王茂勇。
“张叔,怎么这段时间不见你来坐公交车呢?”王茂勇笑着说,“大家伙儿都想你了。”电话这头的张善学鼻子一酸。慢慢地,每日一通话,成就了“爷俩”的默契。
记者看到,在张善学的手机上,有一个按键因经常使用已经掉色。“我只要一按这个键,就能听到茂勇的动静。”
记者在老人家中见到了他口中的茂勇。“张叔每次出门都要经过这五六步石台阶,上面长了苔藓,再摔一跤就麻烦了。”王茂勇一边说一边蹲下身,将长在石阶上的青苔一点点刮干净。
“能认识张叔,走进他的心里,我觉得挺有意义。”王茂勇告诉记者,自己跟张叔无话不谈,“有时,老人心情不好,爷俩唠唠嗑就会缓解很多。”
2014年,王茂勇加入驾驶员队伍。“那时我就发现,大家特别关注张叔,因为他眼睛看不见,尤其是过马路换乘的时候,很多老师傅不放心,走下车扶着他。这种举动,对我触动很大。”王茂勇说,“后来,我就直接把他扶到院里的站房内等着换乘,换乘的同事发车前,也会去站房提前把他领到车上。”
传承十年的“老规矩”
车队23名党员中,默默遵守着一项不成文的规矩:“只要看到张叔,就一定下车去扶,扶上车,送到目的地。”
以前是“老周”“老王”,现在是“小周”“小王”……这十多年,对“张叔”的帮扶,是一场接力。
“张叔只是我们的帮扶对象之一,面对公交线路上的老弱病残,我们会力所能及地伸出援助之手。”赵正曜介绍,近年来,党支部成员、高星级驾驶员自发成立“北极星”志愿服务队,为更多特殊群体点亮一盏灯。另外,为每名党员确定3-5名重点帮扶对象,“抓两头带中间”。“把公交线路上优秀的驾驶员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公交线路上最优秀的驾驶员……目前,车队‘党员进星率’100%,‘党员高星率’超80%。”
13日晌午,几位老街坊从张善学家门口路过。他们对这支驾驶员队伍很熟悉。“做好事容易,难的是长期做好事,更难得的是一代又一代、蓄力做好事。”刘光照村78岁的党员张旺世说。
记者也试着闭上双眼,跟随张善学的脚步,迈出黑暗世界里的2600步。听着驾驶员的说笑声,仿佛不远处出现了一道光……(济南日报融媒报道组 孙慧娟 卢宇辰 李萌萌)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3 今日服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05074号-40 联系邮箱:5 85 59 73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