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清明节,我们会说上坟、扫墓,也会见到冢、茔、陵等词。
其实在古代,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简单来说,“墓”指墓穴,把死者用土覆盖于墓穴中,表面与地表相平;“坟”指在墓葬处封土成丘,在地表隆起。
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
从坟和墓的字形结构、字意上,就可以看出古人的造字用意和区别。
先说“墓”字,其中的“莫”字的意思是“黄昏”、“夕阳西下”。“莫”与“土”字联合起来,表示“在黄昏时刻下葬”。
夕阳西下时下葬死者,与太阳一起隐没,表明生命顺应自然天象。因此“墓”字的读音同“暮”。
因而,把死者埋葬后,墓穴上的土与地表自然保持相平。
“墓”字的草字头,表示墓穴和夕阳隐没在荒野的草丛中,寓意死者进入地下的黑暗世界。
显然,“墓”字集形声、象形、会意于一体。
古代早期的墓葬不垒土丘。
古人反倒认为,如果墓葬有土包耸起,则表示死者属于非正常死亡,含有冤屈,心中不平导致墓穴隆起。
例如殷商时的大臣比干,因为忠言进谏而被商纣王处死。于是,周武王推翻商朝后,命令把比干的墓穴封土成丘加高,以表示比干死得冤屈。
墓葬不垒坟包,不利于后人找到现场祭奠。于是古人就在墓葬处立石头、木杆或者栽树,作为标识。
但是,后来古人发现这样做标识的效果不太好。
而且时日一久,墓葬处会长满荒草杂树,还会被雨水淹泡侵蚀。这是对死者的不尊重。
于是,到了秦汉时期,古人逐渐改变观念,在墓葬处封土为丘,也就是“坟”。
相对于墓,坟是土丘、高地。因而后来“坟”引申为堤岸、高地、高大等。
《礼记·檀弓上》中记载:“古者墓而不坟”。而到了秦汉时期,这种风俗逐渐被改变。
此后,无墓不坟,也即埋葬死者后必然会封土成丘。于是坟和墓就合称“坟墓”。
古人有“视死如生”的观念,认为人死后会到另一个世界生活,于是对丧葬之事逐渐看重。
从而也就形成了墓葬文化。例如对不同身份者死法的称呼,驾崩、薨等;对不同身份者的墓葬有相关的规制,死者生前地位越高,坟丘就堆筑得越高。
例如《汉律》记载:“列侯坟高四丈,关内侯以下至庶人各有差。”
而且也有了对不同坟墓形式的不同称呼。例如墓指平地,坟指土丘。
冢(zhǒng),指高大的坟。将死者覆盖于墓中,故从冖。
冢宅,指阴宅、坟墓、坟地,冢舍,指坟墓旁守丧人的住所;冢人,指管理墓葬的官吏。
《诗·大雅·緜》中有“乃立冢土”,指祭土神的高大土坛。
《史记·高祖本纪》中有“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
衣冠冢,指未找到死者遗体,或已葬在另一处,因此将死者的衣冠等物品代替遗体下葬,以表悼念。
茔(yíng),指坟地、坟墓。
例如坟茔、茔墓、祖茔。茔树,指墓地上的树木,多为松柏;茔户,指受官府之命专事看守坟茔的民户。
陵,专指帝王的坟墓。
“陵”的古字从阜从夌。阜,指大土山;夌,指攀越。合起来就是“攀越大土山”的意思,引申为“登上、升”义。
由此,皇帝陵墓寓意“专用的升天通道(之处)”。
在古代,坟墓还有培、堬、埰、埌、壠、丘、塿等称呼,只是用的不多,后世失传。
由此可见,我中华文化之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资讯图片来自网络;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3 今日服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05074号-40 联系邮箱:5 85 59 73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