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氧树脂具有优良的物理机械性能、电绝缘性能、耐药品性能和粘结性能,可以作为涂料、浇铸料、模压料、胶粘剂、层压材料以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形式渗透到从日常生活用品到高新技术领域的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环氧树脂广泛应用于化工、轻工、水利、交通、机械、电子、家电、汽车及航天航空等工业领域。国内环氧树脂主要应用领域是涂料、电子电气、复合材料和胶黏剂行业,近年来各部分的应用比例基本维持稳定,四大领域的占比分别34%、32%、30%和4%。
(资料图片)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氧树脂行业将迎来更加繁荣的发展期。首先,环氧树脂产品的应用范围将继续扩大,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新产品的开发,以及新的应用领域的开拓,使得环氧树脂产品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从而拓宽了环氧树脂行业的市场空间。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环氧树脂行业将保持稳定增长,市场规模将持续攀升,行业发展前景将持续良好。未来,环氧树脂行业将继续发展,不断为实体经济做出贡献,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2-2027年中国环氧树脂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分析:
环氧树脂是指分子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环氧基团的一类高分子化合物,可与胺、咪唑、酸酐、酚醛树脂等各类固化剂配合使用形成三维网状固化物。环氧树脂的分类目前尚未统一,一般按照强度、耐热等级以及特性分类,环氧树脂的主要品种有16种,包括通用胶、结构胶、耐高温胶、耐低温胶、水中及潮湿面用胶、导电胶、光学胶、点焊胶、环氧树脂胶膜、发泡胶、应变胶、软质材料粘接胶、密封胶、特种胶、潜伏性固化胶、土木建筑胶16种。
环氧树脂行业的快速发展符合中国制造业的崛起,电子工业、汽车产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与之配套的环氧树脂需求量十分巨大。船舶、海洋工业、集装箱工业也越来越需要环氧树脂。普通环氧树脂应用市场几近饱和,开工率不足50%,亟需开拓新的应用市场,而高端环氧树脂需求巨大,且大量依赖进口。因此,环氧树脂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从我国环氧树脂的供应商来看,中国环氧树脂生产企业起步较晚,具有绝对规模优势的厂商较少,行业集中度要低于欧美地区。中国大陆排名前十的环氧树脂生产企业产能之和占中国总产能的60%,而全球前六的环氧树脂生产企业产能之和已经占到全球总产能的61.8%。三季度,中国环氧树脂E-51毛利整体空间较小,甚至部分时间段因与原料节奏脱离而出现理论毛利值为负数。三季度,环氧树脂E-51季度平均毛利125元/吨,较二季度平均毛利下降77.06%。
在近两年贸易摩擦的影响下,国内企业越来越重视供应链的国产自主可控,为了减少对美国及其他国家产品的依赖度开始加强本土产品的采购,为国内专用环氧树脂企业创造了向高端领域突破及发展的有利窗口条件。新能源、5G通信、电子电器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崛起使得专用型环氧树脂进口替代的需求显著增强,是国内相关企业发展的蓝海市场。
中国环氧树脂行业市场投资前景预测2023
我国在2020年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从当前国内现状来看,电力的碳排放占绝对大头,制造业、建筑、交通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比也相对较高,因此未来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将从供能、用能端两方面入手。供能端,火力发电是电力部门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未来将主要通过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替代减排;用能端,交通领域新能源化以及工业领域的电动化将是主要减排方式。
国内环氧树脂在建产能约37万吨/年,扩产主要来自龙头企业,而规模低于2万吨/年的小产能合计22.3万吨/年,或将在未来市场竞争中逐步被淘汰,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高。普通环氧树脂应用市场几近饱和,开工率不足50%,亟需开拓新的应用市场,而高端环氧树脂需求巨大,且大量依赖进口。因此,环氧树脂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预计到2026年,我国环氧树脂表观消费量将增长到221万吨。
“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下从当前国内现状来看,电力的碳排放占绝对大头,制造业、建筑、交通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比也相对较高,因此未来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将从供能、用能端两方面入手。供能端,火力发电是电力部门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未来将主要通过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替代减排;用能端,交通领域新能源化以及工业领域的电动化将是主要减排方式。
本报告对我国环氧树脂行业的供需状况、环氧树脂发展现状、环氧树脂子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环氧树脂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环氧树脂行业的发展建议、环氧树脂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环氧树脂报告还综合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想要了解更多环氧树脂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2-2027年中国环氧树脂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3 今日服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05074号-40 联系邮箱:5 85 59 73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