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这个暑假,著名博物馆人气火爆。有朋友来到成都,想去看三星堆,尤其是想看新馆,那里有最新挖掘出来的文物。当然,这个愿望没有实现,三星堆门票实行网上预约,必须提前抢票才行。
我向朋友推荐遂宁的四川宋瓷博物馆,或者彭州市博物馆,那里有非常好的宋代金银器,朋友都兴趣不大,仿佛只有到三星堆去看最新挖掘的文物,才有打卡的意义。那么多人喜欢去三星堆,除了青铜器本身的吸引力外,“大家都要去”肯定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对看展览本身的兴趣也发展起来。今年暑假的博物馆热,可能就是这几年文博热的一个延续。在这场热潮中,那些有名的博物馆成为“大赢家”,故宫自不必说,陕西、河南的省博,都异常火爆。
这就是文博热的现状,它是极不平衡的,一些所谓的“冷门”博物馆依然冷门,它们像过去一样,循着自己寂寞的节奏运营着,吸引的还是对某个细分专业感兴趣的观众。《光明日报》曾报道了一个专题,推荐一些“冷门”博物馆,比如上海的气象博物馆,它有“远东第一观象台”;位于武汉的中国油脂博物馆,有8000余件中国自古至今的“油脂”文物。
这些博物馆,光是看名字就很“专业”,但却少有人关注。这些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讲述馆藏文物的价值时,看起来有点“滞销”的心酸感。这反映出中国文博业的发展现状:博物馆的“重量级”,直接影响着人们前来参观的动力。在这一游览心态的影响下,综合类的国家级博物馆是最受到青睐的,因为它们能提供一种“总体叙事”。比如,到郑州参观河南博物院,去西安去看陕西历史博物馆,能看出我们国家古代的总体面貌。
很多人以级别和“国宝”数量,来判断一个博物馆的价值,就像通过一个故事梗概,来接触一部小说。尽管博物馆热已有几年,但是对绝大部分中国人来说,看博物馆仍然是“区域游”中的一个景点。几天的旅游行程中,或许只能安排一两个博物馆,那些专业博物馆遇冷,也就在情理之中。
这种现状可以理解,也没必要太过担忧。当中国人的出游超越了“特种兵”式旅游阶段,能够有足够多的闲暇,就会去看越来越多的博物馆。这就好像,如果一个人去过几次西安,就不会再执着于去看兵马俑了。同时,在综合性博物馆了解过历史的“梗概”和“大纲”之后,人们也可以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小兴趣,小博物馆也会有属于自己的机会。
这并不意味着所谓“冷门”博物馆,只能静静等待属于自己的春天。“冷门”博物馆,往往都是聚焦于某一个专业领域。这是它们的优势,但是,很多博物馆也已经习惯这种状态,拿一定的拨款,安静做事,没有太多“运营”的想法,或许对“网红”还有几分不屑。有些“冷门”博物馆既缺少相关配套,服务人员也有点冷漠,缺乏服务意识,让你看馆之后感觉有点惶恐,仿佛给他们添了很大麻烦。
实际上,专业博物馆也可以讲好自己的故事,开发出独特的文创产品。它们可以聚焦“小而美”“小而精”化的运营,并逐步连接属于自己的人群,扩大自身影响力。这样做,对传播知识和文化也会有更大的贡献。(张丰)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3 今日服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05074号-40 联系邮箱:5 85 59 73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