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厦门地理历史文化"倚石而生" 漫谈厦门的石头故事

来源:厦门日报    时间:2023-05-15 09:32:52

金榜山摩崖石刻


(相关资料图)

1956年,厦门人民用75万立方米花岗岩石料,筑起十里长堤。(资料图)

“出砖入石”,闽南建筑一种独特的筑墙技法。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通讯员 柯必灿 图/受访者 提供(除署名外)石,随处可见,俯仰可拾。在风貌各异的大小石头中,藏着蔚为壮观的万千世界。日前,厦门市政协特约文史研究员陈章志来到厦门市图书馆,以“无石不在”为题,从地理地质、景观信俗、民居建筑、石刻石碑、地名民谚、产业文化等方面,讲述厦门石头的故事。

与“石”为伴

厦门景观离不开石头

陈章志介绍,在福建沿海,有一条晶洞花岗岩集中带,这构成了闽南地区的基本地貌景观,也影响了这一地区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在厦门岛,筼筜港北部是中酸性火山岩,属喷出岩。这种地貌难以储水,雨水容易从地表渗入地下而流失,因此筼筜港北面的村落较少;而筼筜港南部是花岗岩地貌,属酸性侵入岩,相当于地下有一层防水层,淡水不易下渗,故能在地表汇聚成溪流,因而人群聚居、村庄星罗棋布。明朝廷选择在此兴建中左所城,也是考虑到了这里地基坚实,附近有稳定的淡水资源。彼时有诗云:“一城如花半倚石,万点青山拥海来。”这也点出了厦门城市的特质——“倚石而生”。

闽南人长年与石为伴,他们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就地取材置业安居。在厦门的建筑里,无石不在。嘉庚风格的建筑与鼓浪屿的建筑,基本以石头作主材,基础是花岗岩;“出砖入石”是闽南建筑中的一种独特的筑墙技法,既有古朴浑厚之美,又兼具了实用与环保。陈章志展示了一些厦门老照片,其中厦门的城墙、桥、亭、路头(即码头),都是用石头砌成的,可见石头作为建筑材料在厦门运用广泛。

在厦门,无石不成景。厦门昔日八大景中,除筼筜渔火外,从洪济观日到鼓浪洞天等七景,均是名山胜景,与岩石有关;从虎头山、金榜山,到印斗礁、海豚石,乃至太平石笑等山、石景观,皆以形胜而得名,成为广大游客来厦门打卡的“网红景点”,石头已成为厦门自然与人文景观的重要元素之一。

以“石”为媒

石头串联厦门历史文化

厦门为人所熟知的,通常是“海在城中、城在海上”的空间布局,及其独特的海滨城市景观。而陈章志通过讲座,在“因海而兴”的海洋文明叙事视角之外,为读者开辟了一种新的视角——石头串联起了厦门的历史与文化。

陈章志说:“厦门的一半历史刻在石头上。”2004年,在厦门唐陈元通夫妇墓的发掘中,出土了一方花岗岩材质的墓志铭,根据镌刻其上的史料,可以将厦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推至唐大中九年(855年)。而刻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的《陈氏五祖回堂记》则记录了鹭岛上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

陈章志表示,石头不仅是一种自然物质,亦是一种重要载体,为城市文明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源,蕴藏着厦门的文化、艺术基因。“可以说,石头是厦门的另一张城市名片。”与此同时,他指出,如何激活石头文化资源,演绎当代石头故事,这是新一代厦门人的职责所在。

X 关闭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3 今日服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05074号-40   联系邮箱:5 85 59 73 @qq.com